【台北場】行動代號:去成長的豐盛

  • 2024/11/03 (日)
  • 臺北市 中正區 林森南路6號(請透過運動中心側門進入)成功高中運動中心 視聽中心
獻給台灣的深情解方

今年六月炎熱的夏季展開,

泰國清邁生態社區的 Jon Jandai 也跟著這股熱浪來臺,

三場大小演說和一場自然建築工作坊,帶給臺灣許多堅持永續生活的力量與愛。


樸谷在與 Jon 的交流中,更像是打開寶箱,

窺見他對於「自由氣候經濟社群」有著許多幸福解方!


因此我們邀請 Jon 於十一月再次來臺,在微涼的季節,

11/1 (五)~ 11/3(日) 在各地展開四場系列演講,

更邀集各區域永續生活與談人與 Jon 對談、共同獻上給臺灣社會的深情解方:

關於 Jon Jandai

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來自泰國東北的農村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被我們暱稱為 <strong>P'Jon</strong> 的 <strong>Jon Jandai</strong> 跟你我一樣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曾在大都市打滾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歷經上班下班,或是沒日沒夜工作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只為賺取生活費用的日子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但如今,他卻成為知名的自然生活倡議者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在清邁創建的 <strong>PunPun</strong> 生態村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同時也是<strong>永續教育與種子保存中心;</strong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每年總有絡繹不絕的全球學習者進駐,除了學習各種自然農法與建築技法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 ql-indent-1">更為了瞭解如此 <strong>自然快樂的富足生活 </strong>是如何達成。</p><p class="ql-indent-1"><br></p>

來自泰國東北的農村,

被我們暱稱為 P'JonJon Jandai 跟你我一樣,

曾在大都市打滾,

歷經上班下班,或是沒日沒夜工作,

只為賺取生活費用的日子。


但如今,他卻成為知名的自然生活倡議者。

在清邁創建的 PunPun 生態村,

同時也是永續教育與種子保存中心;

每年總有絡繹不絕的全球學習者進駐,除了學習各種自然農法與建築技法,

更為了瞭解如此 自然快樂的富足生活 是如何達成。


去成長

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我們活在一個誤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以為經濟成長就能帶來幸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的年代。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為了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GDP 成長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我們蓋了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更多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的電廠、開發了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更多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的土地,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但從沒有想過,經濟成長的果實,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究竟是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,或只是拉大了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貧富差距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使世界 99%的人力與自然資源轉變成 1%人的資產?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當整個社會、環境,為了少數企業的成長,付出代價的時候。我們真的有得到對等的回饋嗎?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曾經有一位把人視為人、而不是勞動資產的經濟學家:</span></p><p><a href="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E%C2%B7F%C2%B7%E8%88%92%E9%A9%AC%E8%B5%AB" rel="noopener noreferrer" target="_blank"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<strong>舒馬克</strong></a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他的經濟學重點不在數字,而在人類如何能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更幸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。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在他的著作「</span><a href="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21952" rel="noopener noreferrer" target="_blank"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<strong>小即是美</strong></a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」當中,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主題不是無限制的成長,而是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適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適量的工作、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適量的生產、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適量的休息。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如此一來我們已能獲得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生活所需的資源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</span></p><p>同時從工作與金錢的追逐中解放,</p><p>關注真正重要的議題,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過上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有品質的生活</strong>。</p><p><br></p><p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而我們珍貴的照護者--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地球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--也能維持在</span></p><p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有時間恢復與再生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的豐足狀態。</span></p><p><br></p><p>___</p>


我們活在一個誤以為經濟成長就能帶來幸福的年代。


為了 GDP 成長,我們蓋了更多的電廠、開發了更多的土地,

但從沒有想過,經濟成長的果實,

究竟是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,或只是拉大了貧富差距

使世界 99%的人力與自然資源轉變成 1%人的資產?


當整個社會、環境,為了少數企業的成長,付出代價的時候。我們真的有得到對等的回饋嗎?


曾經有一位把人視為人、而不是勞動資產的經濟學家:

舒馬克

他的經濟學重點不在數字,而在人類如何能更幸福


在他的著作「小即是美」當中,

主題不是無限制的成長,而是適量

適量的工作、

適量的生產、

適量的休息。


如此一來我們已能獲得生活所需的資源

同時從工作與金錢的追逐中解放,

關注真正重要的議題,

過上有品質的生活


而我們珍貴的照護者--地球--也能維持在

有時間恢復與再生的豐足狀態。


___

Jon x 唐敏 Tammy Turner

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本場講座我們邀請了在臺灣致力於推廣樸門生活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社區落地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的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唐敏 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老師。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1986年</span>在人類學家和漢學家朋友的鼓勵下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唐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老師</span>從美國來到台灣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定居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迄今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38 年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已超過你我的大半人生,也如你我是一位臺灣人。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最初她與先生Philip Diller在臺創辦多國語言翻譯通訊機構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精粹 </strong>Pristine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提供政府部門、跨國企業及學術單位翻譯及資訊服務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因翻譯工作,接觸環保署有關地下水、土壤等管理法規的訂定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逐漸關注到環保議題。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迄今為止,她領導了數十個以社區為主的樸門計劃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這些計劃主要在臺灣北部和西部進行教育、培訓、參與式設計、和社區營造: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包含臺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,永和、南港社區大學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臺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,以及藝文團體優人神鼓等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2018 年,唐敏老師與<span style="color: rgb(34, 34, 34);">新北市永和區的在地居民</span>和社大學員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從零開始打造一塊位於秀朗路只有 66 坪大小的空間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僅花一年多的時間,這塊被稱為「<strong>得和香草園</strong>」的都市綠洲,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已有高達70多種<strong>可食地景</strong>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而在近年林務局推動林下經濟之前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林業試驗所曾在花蓮壽豐鄉的台糖造林地,嘗試應用樸門農法種植林下作物。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唐敏老師便是林試所試驗的重要師資之一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是將樸門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農林間作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(agroforestry)的知識體系帶進公部門的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先行人物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。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>同時做為主要講師在臺灣、香港、中國大陸和印度任教或共同教授過二十多個<strong>樸門設計認證</strong>(PDC)課程。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亦在臺灣中部和香港,協助<strong>社區支持型農業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</strong>(CSA) 的發展。</p><p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___</p>


本場講座我們邀請了在臺灣致力於推廣樸門生活社區落地唐敏 老師。


1986年在人類學家和漢學家朋友的鼓勵下唐敏老師從美國來到台灣定居,

迄今 38 年,已超過你我的大半人生,也如你我是一位臺灣人。


最初她與先生Philip Diller在臺創辦多國語言翻譯通訊機構 精粹 Pristine

提供政府部門、跨國企業及學術單位翻譯及資訊服務,

因翻譯工作,接觸環保署有關地下水、土壤等管理法規的訂定,

逐漸關注到環保議題。


迄今為止,她領導了數十個以社區為主的樸門計劃,

這些計劃主要在臺灣北部和西部進行教育、培訓、參與式設計、和社區營造:

包含臺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,永和、南港社區大學,

臺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,以及藝文團體優人神鼓等。


2018 年,唐敏老師與新北市永和區的在地居民和社大學員,

從零開始打造一塊位於秀朗路只有 66 坪大小的空間。

僅花一年多的時間,這塊被稱為「得和香草園」的都市綠洲,

已有高達70多種可食地景


而在近年林務局推動林下經濟之前,

林業試驗所曾在花蓮壽豐鄉的台糖造林地,嘗試應用樸門農法種植林下作物。

唐敏老師便是林試所試驗的重要師資之一,

是將樸門農林間作(agroforestry)的知識體系帶進公部門的先行人物


同時做為主要講師在臺灣、香港、中國大陸和印度任教或共同教授過二十多個樸門設計認證(PDC)課程。

亦在臺灣中部和香港,協助社區支持型農業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(CSA) 的發展。



___

儘管台灣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進步,但更大的、潛在的生存挑戰沒有充分解決。這促使我進行多年的培訓和實踐來從事我現在所做的事情,即永續農業設計和教育。

Jon x 撐起台灣 GDP 的你跟我

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邀請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台灣經濟現場努力中的各位 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到現場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與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Jon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 和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唐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老師一起聊聊,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從他們的設計觀點,探討 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生態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、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經濟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、</span><strong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幸福</strong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之間的關聯,可以怎麼連結; </span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span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transparent;">從你的生命經驗,一起提煉真正幸福的豐盛配方。</span></p>

邀請 台灣經濟現場努力中的各位 到現場,

Jon唐敏老師一起聊聊,

從他們的設計觀點,探討 生態經濟幸福之間的關聯,可以怎麼連結;

從你的生命經驗,一起提煉真正幸福的豐盛配方。

【台北場】行動代號:去成長的豐盛 👉🏽 購票連結


:::交通資訊:::

捷運 板南線【善導寺站3號出口。

公車 15、22、208、295、297、615、665、671 (開南商工) 208、211、222、265、297、615、665、671 (成功中學) 202、205、212、220、232、253、299、257、262、276、605、忠孝新幹線 (捷運善導寺) 49、246、307、527、604 (青島林森路口)

汽車/停車 設有停車場(從青島東路進入)


____


與在地永續店家共好,讓你的每次消費都更有意識

購買本活動任一場次票券

即可兌換店家回饋小禮:🎁 兌換連結

其他場次
【台中場】建立社群的幸福解方

Jon Jandai x 陳孟凱 x 馮雅蕾

地點: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願景館2樓 國際演講廳

地址:臺中市 南區 復興路三段362號

活動時間:11 月 1 日 19:00~21:00


【高雄場】邁向自由之路:從種植、自然建築到自我實現

Jon Jandai x 陳吉仲 x 林佑色

地點: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演講廳

地址:高雄市 鳳山區 光遠路161號

活動時間:11 月 2 日 10:00~12:00


【花蓮場】氣候危機的共生解方

Jon Jandai x 顏嘉成 x 林宜慧 x 梁淳禹

地點:芥菜種會 花蓮習藝所 會議廳

地址:花蓮縣 新城鄉 北埔路 13之1號

活動時間:11 月 2 日 19:00~21:00

Guest Speakers

Organizer

avatar
樸谷工坊
  • pugutaiwan@gmail.com